李勇逸,署李勇、逸者,江蘇徐州人,1990年畢業于天津工藝美院,199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賈又福工作室,2015年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何家英工作室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兼職教授,F為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寄情陜北,潛心藝術創作
1989年春,我跟隨天津美院孫本長老師,第一次來到延安南泥灣這片紅色土地寫生。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處處蘊藏著紅色故事。雖然每天要走50多里的山路去尋找紅色記憶,我卻一點不覺得辛苦,作為一個來自水韻江蘇的人,從沒見過這樣廣袤無垠的黃土地,看到雄渾壯美的黃河,讓我想起了兒時母親吟唱的歌謠《歌唱二小放牛郎》,小時候腦海中幻想的充滿神秘色彩的黃土地此時就在我眼前,心中的激動難以言喻。一道道山溝,一群群牛羊,一個個純樸善良的老鄉,喚起了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晗倒旁,那里已經成為不可磨滅的精神家園,我暗下決心,在以后的藝術道路上,將潛心黃土高原風土人情和紅色經典描繪,為時代記錄。
縱觀古人創作,能留到歷史上的偉大作品都是記錄人民最樸實的生活,只有真正地將感情融入畫作,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今逢盛世,要為贊美祖國的山河而繪,更為歌頌人類美好的心靈與正氣而作。不追虛名,德行天下,盛世求真。”這是我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畢生的追求。
上世紀九十年代,畢業后的我每年寫生還是選擇去陜北,先后創作了《隴山秋野》《黃天厚土》《古原秋實》,雖然參加了中國美協主辦的大展并獲獎,但我深知要想成為藝術大家,更要靠作品說話。我決心回避鬧市,拜訪名師,追求藝術真諦。1998年,我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首屆研究生班賈又福工作室,受教于張立辰、賈又福、崔曉東、李鐵生等名師,主攻山水,兼習人物、花鳥。
賈又福先生教導“以石觀畫”,自然界的山水是永恒不變的,變化的只是時代,而不同時代的人對山水的感受也不同,時代的變遷伴隨著人們審美趣味的演變,這與繪畫的筆墨意象發展并不成正比,時代進步了并不能說人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而是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不同時代的畫家對真山真水的感受理解不同。賈先生的成功是因為他不拘泥于先師的筆法和主題,有自己對太行山革命圣地風土民情的獨到見識,所以創作了太行系列作品,我學習的就是老師的專精精神。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我更加堅定了將筆墨寄情于陜北的藝術理想。
赤誠筆墨,深掘藝術經典
短短幾年,無論春夏秋冬,我先后前往陜北采風二十多次。雖然那里的窯洞在別人看來殘破不堪,環境艱苦,但我只要踏上那片土地,便心潮澎湃,我深深感悟到,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我必將苦練心志以發掘陜北這塊紅色富礦。
我之所以畫《屹立》,不僅是贊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能屹立于世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告誡自己要在藝術面前堅守信仰,在紛雜的書畫市場中砥礪前行。我畫了二十多年的陜北,其實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你天天畫這些老窯洞,這些都是沒有賣相的……”但是我認為,受市場左右的程式化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當我一個人走在黃土高原上,我在思考,我的作品一旦展現給大家,是要呼喚什么?表達什么?我堅信,我用虔誠之心創作的延安梁家河經典紅色題材系列作品,必將給社會帶來一種精神鼓舞,這才是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
人們常說,真正偉大的藝術家要耐得住寂寞。這種寂寞是什么?我認為就是在名利與物質面前毫不動搖。藝術是感情和生命的流淌,對藝術的真情與赤誠才能造就藝術的不朽,藝術工作者的擔當就是反映時代,用畫筆記錄社會發展的點滴,記錄歷史,便為永恒。
頌揚時代,涵養紅色底蘊
2012年正月,我再次來到梁家河寫生,這里蒼勁厚重的山梁,古樸粗獷的窯洞,無處不體現著一種渾樸雄壯的美感。晚飯過后,我同一起來的朋友說:“我從沒畫過雪中的陜北,要是今晚能下一場雪就好了。”第二天一早推開窯洞門,看著漫天飛舞的白雪,“好一個瑞雪兆豐年”。我背起畫板,幾經險路,走遍了梁家河的高山陡坡、古窯老院,爬上了知青舊居對面的黃土高坡,畫了大量速寫。
當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為老鄉建的第一口沼氣池,那處窯洞,那盞油燈,那床舊棉被,那把鐵鎬,還有那份沉甸甸的入黨申請書,我感受到了總書記對人民的深情,這一切成為觸動我創作《瑞雪祥兆梁家河》系列作品的發端。
2019年秋,我第六次來到陜北梁家河寫生,這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村修了公路,家家用上了網絡和自來水,許多窯洞變成了平房,有的老鄉們搬遷到村里建起的水、電、暖齊全的樓房里,社區里還有幼兒園和小學,梁家河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走在村中,壩淤地、知青井、磨坊、代銷店、鐵業社、沼氣池,都還呈現出原來的模樣,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流轉;村史館、蘋果示范園、現代化養殖基地、特產專賣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場,都見證著這里的新變化。
不久的將來,這片黃土高原上的村莊又將鑄就新的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