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網(宋 梅) 2月8日,筆者走訪了位于濉溪縣老城石板街50號的淮北市濉溪縣老城街染纈四季工作室。店主是一位90后自主創業的小姑娘牛寶琦。
牛寶琦母親的家族六代在這條街做染坊,之前叫“朱氏染坊”,現在“染纈四季工作室”在傳承老輩染坊技法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做一些文創衣服、首飾、包包等。
牛寶琦1997年出生,自幼在濉溪老街的染坊長大,畢業后出于喜愛,她放棄了穩定的教師工作,帶著自己的夢想,全身心的投入,來挖掘染纈之美。
牛寶琦回憶到,濉溪老城石板街是她生活的地方,老郵局、教堂、筒子樓商場、九道灣、兩眼井、茶館、書店、中藥鋪、唱大鼓的戲園,大禮堂等等她都記憶猶新,這些也是石板街文化的一個縮影。
牛寶琦生活在山美水美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地方,勤學善思。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姑娘,對染纈技藝的發展有了自己長期規劃,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手把手去教愿意學染纈技術的人。她對石板街有份眷戀,對染纈工作充滿熱忱。
染纈之美,美在其圖案絢麗多彩,質地柔軟綿長。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工業印染技術與圖案逐漸取代了傳統染纈紋樣。
牛寶琦深知,要想讓染纈之美重新回歸大眾生活,最重要的是不斷創新,在創新中獲得突破和發展。2021年,她的染纈作品榮獲了安徽省第十一屆工藝美術精品展“徽工杯”金獎。經過牛寶琦的不懈努力,現如今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染纈技藝。
一雙素手浸染百布,一抹藍色道盡萬般形態。后院里一口染缸是牛寶琦最重要的工具,染缸里貴州盛產的藍草葉經過發酵成為藍靛,她的作品無不經過染缸的一番錘煉。
牛寶琦說,自己的工作室,以后還將進一步擴大,增加幾種新的植物染料,讓她的染纈世界更加五彩斑斕。除此之外,她最重要的使命便是讓染纈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染纈即古代絲綢印染工藝的總稱。從工藝分類上看,染纈分為灰纈、絞纈、蠟纈和夾纈四類。
染纈始于秦代,后唐馬縞的《中華古今注》有秦始皇始染纈的記載。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卷十引《二儀實錄》也說染纈“秦漢間始有,陳梁間貴賤通服之。”雖然染纈工藝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但非常少見。目前發現的秦漢時期的染纈品極少,說明那時的染纈工藝尚處于起步的階段。能夠充分反映秦漢時期印染技藝水平的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凸版印花技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印花敷彩紗和金銀泥印花紗充分顯示了當時凸版印花的高度成就。
凸版印花雖然大大提高了傳統絲綢印花的生產效率,但由于色牢度的技術局限以及成品質量問題,逐漸被漢以后的“三纈”(絞纈、蠟纈和夾纈)所取代。
南北朝時期染纈已廣泛用于服飾!端鍟·食貨志》記有:隋煬帝下令制作五色夾纈花羅裙,用以賞賜宮人及百僚母妻。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夾纈,在天藍色絹地上遍布白色小團花,猶如夜空群星閃爍。說明染纈技藝在隋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唐代在印染技術上已很成熟。中唐以后穿用染纈品成為社會風尚。在唐代傳世的繪畫作品如周昉《簪花仕花圖》、張萱《搗練圖》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敦煌唐代壁畫中,都可見到染纈品的廣泛應用。 佛典《一切經音義》云:“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之印染的絲織品。纈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
為了使古老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牛寶琦作為傳統染纈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保留、選取了傳統精品紋樣,將其應用在時尚服裝、旅游商品、生活家居上,讓更多人愛上非遺,買得起又用得上。以傳承染纈技藝帶動群眾參與、帶動產業增效、助推民族染纈技藝的創新發展。
如今,牛寶琦的染纈技藝秉持取于自然、歸于自然的理念,在繼承原有文化和技藝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現代審美的創意設計,初步形成了涵蓋觀光業、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產業鏈。
衷心祝愿牛寶琦的染纈四季紅紅火火,一路輝煌!